2018/10/18 上午 12:00:00 25616 次瀏覽

認識氣喘用藥:平時用、緊急用,有何不同?

文章出處:食藥署

氣喘患者呼吸困難時,往往必須儘速拿出隨身藥瓶,大口大口地吸入藥劑,才能逐漸緩過氣來,究竟這瓶藥劑的成分是什麼,為什麼可以拯救無數氣喘患者的性命呢?這種救急用藥與平時用藥有什麼不同?能不能只用其中一種就好?

 

治療氣喘的藥物可簡單分為「控制型藥物」和「緩解型藥物」兩大類,大部分的氣喘患者,兩類皆須使用;但是兩種藥的適用時機、使用頻率、能否停用,都必須遵循醫生指示,千萬不可擅自停藥,或者任意亂用。

1.「控制型」藥物治本,可抗發炎

控制型藥物能治療呼吸道發炎,預防更嚴重的急性氣喘發作,必須持續使用3~6個月以上,再配合定時監測,才能穩定控制病情。

此類藥物以吸入型類固醇最為常見,也是治療持續性氣喘最有效的抗發炎藥物。

2.「緩解型」藥物治標,可暫時擴張支氣管

緩解型藥物能夠在短時間內立刻達到擴張支氣管的效果,多用於氣喘急性發作時,或者在運動前預防性使用,避免運動誘發支氣管收縮。

但由於緩解型藥物無法抗發炎,所以僅能治標,無法治本。

根據2016年「亞洲氣喘認知及現況調查」結果,在氣喘症狀控制不佳的患者之中,有高達6成沒有規律使用控制型藥物抑制發炎,僅在急性氣喘發作時才使用緩解型藥物

然而,過度依賴急救用藥會影響病情控制,患者反而更容易因為急性症狀發作,必須立刻送急診或住院。

 

正確用藥,生活才能更自在

氣喘患者病情控制不佳,可能嚴重影響工作及生活品質,於是有些患者企圖嘗試坊間流傳偏方,包括生吞蚯蚓、吃鱷魚肉等等,其實都只是徒增折磨。

氣喘是一種慢性病,如同高血壓、糖尿病一樣,唯有靠患者與醫師合作無間,規律用藥,培養正確習慣,避開環境誘發因子(如塵蟎、過敏原、溫度或濕度改變、病毒感染等),才能與氣喘和平相處,減少疾病束縛。

延伸閱讀

怕類固醇副作用擅停藥?小心嚴重氣喘頻報到

醫師開的藥一定要吃完嗎?

劑型不同,用藥須知當然也不同

冒險吃「驚心特效藥」,不如求醫對症下藥

 

~歡迎轉載引用,請附本文連結~

 

參考資料:

臺大醫院

台灣氣喘諮詢協會

國民健康署

 

主圖來源:

Rebecca Brown via flickr, CC Licensed.

 

用LINE傳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