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8/18 上午 12:00:00 8136 次瀏覽

通路如何保存生鮮食品?

文章出處:食藥署
諮詢通路/頂好 wellcome
採訪/馬嘉駿
整理/泛科學編輯台
 

隨著養生觀念興起、關於外食對健康造成不良影響的討論也越來越多,除了讓人們更加注意自己的飲食狀況外,更有部分有能力與時間負擔的民眾,選擇開始自己料理食物。然而,自己煮真的比較健康嗎?

我們或許能夠控制少加些油鹽、盛裝在更乾淨的器皿中;但是生鮮食材從產地到家裡,又經歷了怎樣的過程呢?你又是否想過,通路究竟是如何保存這些即將進入自己與家人口中的「生鮮食品」呢?


通路都如何保存生鮮食品呢?圖/By Leonora (Ellie) Enking@flickr, CC License


通路生鮮食品保存守則:注意日期與分類、每日品檢
若先講結論,生鮮通路的保存重點會放在分類、日期與品檢
去年,網路媒體《上下游》推出冷凍宅配專題,探討生鮮食品的運送過程,引起許多討論。這次,我們邀請到頂好 Wellcome 的值班主管,與我們分享走另一條路徑 ── 通路對於消費者選購的生鮮食品,會有什麼樣的保存策略?
 

魚類

魚類生鮮產品會先由生鮮供應鏈處理,經過秤重、包裝後才運送至通路販售,以保麗龍盒與保鮮膜作為包裝材料,置放於冷藏開放架上陳列。
而由於保存期短,通路針對生鮮魚類的保存處理可說較為單純,每項魚類產品都會貼上「處理日期」標籤,通常可以保存 D+2 天(至處理日期後兩天)。以頂好為例,在到期日前一天會折價販售,到期日當天 22:00 仍賣不掉便報廢處理。
比蔬果、肉類都更難保存的生鮮魚類,在通路一般只會待 D+2 天。圖/By Sharon Mollerus@flickr, CC License
 

肉類

一般生鮮通路分店的精肉產品同樣會先交由生鮮供應鏈處理,包含人工分切、秤重等後才運送至通路販售,以保麗龍盒與保鮮膜包裝,進口牛肉則通常為真空包裝,並以冷藏開架方式陳列。
與魚類貼上「處理日期」類似,肉類產品包裝上則會貼上「切製日期」標籤,除了真空包裝的進口牛肉,能夠保存達 10 日以上,豬肉、雞肉可以保存 D+3 天(至切製日期後三天),牛肉則是保存 D+2 天(至切製日期後兩天)。在到期日前一天,通路會折價販售,並比照生鮮魚肉食品,若到期日當天 22:00 仍未售出便會報廢處理。
蔬果比起魚類、肉類,蔬果較特別的是,進入通路貼上的到貨時間是以「太陽日」方式記錄。太陽日表示方式為將一年 365 天編號為 1 至 365,1/1 太陽日是 1,12/31 太陽日就是 365。藉此紀錄方式,方便快速檢查即將到期商品,好比今天太陽日 100,而蔬果保存期限大約三到五天,品檢時就得特別注意貼標太陽日 95、96、97 的商品狀態。
 
接著,通路會將蔬果分為以下幾個種類保存:
  • 葉菜類:放置冰櫃陳列,三日後開始折價販賣,或是進行二次處理 ── 拆掉包裝,將葉菜黃掉、水傷及瑕疵部分摘除,再折價販售。
  • 根莖類:如番薯、馬鈴薯、蘿蔔等,則在一般室溫架上陳列,七日後再行折價販售或二次處理。
  • 一般水果:部分如奇異果、袋裝蘋果、甜橙、檸檬、鳳梨、整顆西瓜等,同樣放置一般室溫架上陳列,同樣七日後進行折價販售或二次處理。
  • 進口水果:如蘋果、莓類、小番茄等,以及高單價水果如葡萄、梨子,則會在冰櫃陳列,五日後就要折價販售或二次處理。
 
總體來說,蔬果類的保存期限分為兩個標準:葉菜類不超過 5 天,根莖類、水果、土物(如洋蔥、地瓜、馬鈴薯等)則不超過 10 天,超過保存期限即報廢處理。另外,當蔬果商品開始進行折價後,如果隔天還在架上尚未售出,就會再度品檢。不過保存天數的制定是作為參考標準,不得超過原定保存期限,最重要的仍是落實每日品檢,確保蔬果保存狀態。
 

食材的身分證:產銷履歷

看完了生鮮食品,接下來要帶大家認識這些食材們的身分證,產銷履歷。產銷履歷是為結合兩項國際上強調的農產品管制制度 ── 良好農業規範(Good Agriculture Practice, GAP)、履歷追溯體系(Traceability,食品產銷所有流程可追溯、追蹤之制度),依據「農產品生產及驗證管理法」所推動的自願性制度。
產品履歷農產品上會有品名、追蹤碼與 QRcode。圖/wikipedia, CC License
 
根據「產銷履歷農產品驗證管理辦法」,產銷履歷農產品應於產品本身、包裝或容器明顯處揭露資訊。以上圖的零售標籤為例,資訊包含產品名稱(水稻-香米)、驗證機構(XX協會)、系統的追蹤號碼以及資訊公開的方式(底部網址列)。
左上方的圓形 TAP 標章即為「產銷履歷農產品」之認證,擁有此標章,代表驗證機構曾親赴該農產品的生產現場,確認生產過程是否符合規範,並曾經進行抽驗。右上方的 QR 二維條碼,則能讓民眾透過手機掃描,進行產品履歷資料查詢。民眾在挑選生鮮食品時,若想了解更多資訊,便可以留意下這個記錄了食材身家背景的小小身分證唷。
 
別浪費!注意保存期限

根據聯合國農糧組織(FAO)2011 年的統計,全球每年生產出的食物中,有近三分之一、約 13 億噸的食物被浪費;而《天下雜誌》則根據環保署廚餘回收與垃圾性質分析發現,台灣平均每人每年生產 96 公斤的廚餘,約為每人每年可獲得糧食供應量的 17%1
現在我們已經了解通路如何保存食物,最後便是如何購買「剛好」的份量了,這件事看似容易,背後可有著一番學問。首先,幫大家複習食品「保存期限」的訂定方式:
 

 
 
科學家們會先找到該食品的劣變因子(是什麼原因使食物壞掉),再藉由微生物學分析、感官品評、物理/化學分析與成分分析等方式,畫出食品劣化曲線。接著,以「控制保存環境條件,觀察食品何時劣變」或「設定嚴苛保存環境加速劣變,再回推正常環境下的狀況」二者之一,找到食品的有效日期。
然而有了保存期限,人們就不會浪費食物了嗎?很可惜的,許多人正是因為看不懂保存期限的標示意義,而不敢購買「快到期」的食品,或在接近、剛超過有效期限的時候就趕快把食物丟掉。去年,美國國會議員 Blumenthal 和 Pingree 便提案2,將保存期限的標示寫法簡化為兩種:生鮮食品的「超過此日期即不適合食用(expires on)」,以及保存期限較長之食品的「最好吃的期限(best before)」,希望能減少消費者在選購或購買後的處理上,因為不安或不解所造成的浪費。
保存期限通常是指「賞味」之期限,影響的是食物風味,不等於食品開始變質(吃了可能中毒、致病)。
 
自己烹飪的出發點既然是健康,那食材的挑選與保存也絕對不能忽略,以後到超市或其他通路採買時,不妨也運用本篇所學,看看蔬果的「太陽日」、魚肉類的日期標籤(搶特價商品的時候也要特別注意啊),並且仔細評估自身飲食習慣與保存期限,盡量做個珍惜食物又健康的家庭主廚吧。
 


[1] 食藥署在去年(2016)檢視各類型食品通路商之母公司,推估台灣通路一年約產生 3.7 萬噸的剩食。
[2] 據美國自然資源保護委員會(NRDC)調查,90% 的美國人會因為不了解到期日期之意義,丟棄仍可食用的食品,這種浪費比食品供應鏈任何環節的浪費都多。

 

用LINE傳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