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決定人類的樣貌,皮膚狀態更是人人不同。沒有青春痘、趨近平滑、健康的肌膚幾乎是人人都希望擁有的皮膚狀態,當皮膚發生類似困擾,該如何救治呢?食藥署邀請皮膚科李曉育醫師來為民眾加以說明。
為什麼長青春痘?從環境到壓力都可能
青春痘的類型多樣,無論是痤瘡、面皰、粉刺、暗瘡等,都是「毛囊發炎」的疾病。李曉育醫師表示,每個人的肌膚狀態各有不同,除了天生基因之外,環境也相當重要,包括氣溫起伏高低、乾濕度變化、長時間曝曬陽光,甚至是心理壓力、刺激性食物、睡眠不足、化粧品等,對膚質都會產生外部影響。此外,先天的荷爾蒙變化使得青少年皮膚冒痘、女性的多囊性卵巢症候群(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容易導致痤瘡,部分口服性藥品也可能造成青春痘找上門的狀況。
各種青春痘,成因各不同
青春痘的類型很多,以最常見的粉刺來說,這是當皮膚毛囊的皮脂腺活性旺盛,產生過度分泌皮脂的狀況,再加上毛囊開口角化異常、毛囊阻塞,就可能形成「粉刺」問題,而粉刺又可分為「白頭粉刺」(閉鎖性粉刺)與「黑頭粉刺」(開放性粉刺)。此外,毛囊附近的痤瘡桿菌(Propionibacterium acnes,又稱初油酸桿菌)過度滋生,會造成毛囊局部感染;或是毛囊與皮膚組織有發炎反應時,也會誘使青春痘產生。
李醫師指出, 在皮膚科臨床醫學上,肌膚分為油性、乾性、混合型、中性、敏感型肌膚等五類,無論哪一種膚質,想要避免長青春痘,大原則就是要做到油水平衡與保持乾淨。在治療上,油性肌膚可使用杜鵑花酸、A酸等治療方式,但這種方法對於皮膚較敏感者可能過於刺激;而混合性肌膚質是綜合乾性與油性兩種膚質,對應用藥與保養也截然不同。
食藥署提醒民眾,若有嚴重的青春痘問題,最好還是請教專業醫師,而且遵循醫囑、正確用藥,才是「還你漂亮臉」的最佳解決之道。
治療青春痘,認識外用藥與口服藥
青春痘的生成原因多,對付青春痘治療的藥品種類也相當多元,皮膚科李曉育醫師說明,在治療上,主要分成外用藥與口服藥兩大類:
(1)外用藥:常見的藥品為外用抗生素、外用過氧化苯、外用A酸、外用杜鵑花酸等。以外用抗生素為例,克林達黴素是治療青春痘普遍使用的藥品,對痤瘡桿菌有很好的效用。而外用過氧化苯除了對痤瘡桿菌有作用外,也有溶解粉刺的效用,但副作用則可能會產生皮膚乾癢、脫屑、紅斑或搔癢刺激等症狀,僅適合小面積患部使用。此外,外用A酸、外用杜鵑花酸同屬於酸類產品,分別可能造成灼熱刺痛感和光敏感、乾燥等現象。
(2)內服藥:常見的藥品為口服抗生素、口服A酸、口服荷爾蒙藥品(避孕藥或抗雄性素藥品)。最常見的口服抗生素主要是抑制細菌生長,降低細菌繁殖速率,常用來治療較為嚴重的青春痘問題,但單一治療容易產生抗藥性,需遵照醫囑定時定量服用。口服A酸使用初期數週可能有病灶惡化的現象, 通常需要1 - 3 個月才能見效,口服A酸副作用較多,比如全身性皮膚及黏膜乾燥問題、視力輕微下降、肝功能異常、致畸胎等,必須依照皮膚科醫師的處方使用與抽血追蹤,以避免或減緩副作用的不適。最後,口服荷爾蒙藥品(避孕藥或抗雄性素藥物),則只適合女性病患服用。
李醫師提醒,無論何種用藥,都應就醫後聽從醫囑指示用藥,切勿自行改變服藥方式,才能正確治療並達到效果。
食藥署也叮嚀,在日常生活中,應確實防曬、澈底清潔。此外,治療青痘的過程很難立即見效或緩解,根據個案狀況不同,治療時程至少4~8週,民眾應該儘可能配合醫囑,耐心治療,才能讓自己遠離惱人的青春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