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25 上午 12:00:00 7581 次瀏覽

遠離病毒與細菌,認識潔手產品

文章出處:食藥署

本篇文章主圖引用來自的免費圖庫圖片背景

撰稿/童綜合醫院臨床藥師 黃靖之

傳染性疾病的傳播,主要是細菌或病毒透過食物與飲水、空氣與飛沫、蟲媒接觸或血液與性行為而傳染。而正確的洗手可以移除附著在雙手的致病原,有效降低人與人直接傳播疾病的機率,亦可以降低致病原透過環境、物品的間接傳染。洗手不但可以維持個人衛生、降低他人感染風險亦能有效節省社會醫療資源,因此養成良好洗手習慣與正確洗手觀念將是我們每個人的重要課題。

目前洗手的方法包含濕洗手與乾洗手兩種。濕洗手應遵循濕、搓、沖、捧、擦等五大步驟,首先打濕雙手並使用沐浴乳或洗手液,雙手搓洗大於20秒,捧乾淨之清水沖洗水龍頭,再用乾淨之擦手紙將雙手擦乾。而在搓洗的過程應遵守內、外、夾、弓、大、立、腕七個細節,分別為手心、手背、指縫、指背、大拇指、指尖與手腕都要仔細地搓洗,整個洗手的過程依據WHO訂定的準則需要維持40至60秒,才能有效將手上的微生物清除。乾洗手則需先取適量(約2到5毫升)之乾洗手液塗抹全手,並仿照濕洗手仔細搓洗手心、手背、指縫、指背、大拇指、指尖之部位,大約維持20至30秒,待乾洗手液揮發即完成一次乾洗手步驟。而在乾洗手與濕洗手之選擇上,濕洗手應優先於乾洗手,一次完整的濕洗手可以藉手部搓揉去除皮膚污垢和污染的微生物,而乾洗手雖然大部分含有殺菌成分,但殺死細菌之比例仍遠不及濕洗手除去的致病菌量,因此當環境與時間允許,應以濕洗手為主,當外食或出門在外不便之時,再以乾洗手為輔,以達到最佳去除病原菌的效果。

除了正確有效率的洗手,精準掌握洗手時機更是決戰病原體的關鍵,不同的族群應更留意洗手的時機。針對兒童應特別留意「吃東西前後」、「遊戲前後」、「上廁所後」、「擤鼻涕後」,以及「回家後」馬上洗手。家長與一般民眾,更需留意在「照顧孩童或長者前」、「接觸寵物、寵物飼料前後」、「看病前後」落實洗手。若為醫護人員則須謹記在「接觸病人之前」、「執行無菌技術前」、「接觸病人血液、體液後」、「接觸病人後」以及「接觸病人環境後(如:病床、床旁桌)」確實洗手,以達到最有效之洗手功效,避免感染風險。

 

在選擇潔手產品前,須先了解殺菌以及抗菌的差異,「殺菌」代表可以殺死細菌,以減少細菌數量,經取得藥品許可證之殺菌藥品,才能宣稱有殺菌效果,而在我國市面上宣稱含有殺菌功效之「醫療等級的藥皂」、「殺菌洗手液」,或「含有 75% 以上酒精成分之乾洗手」,就屬於此類藥品。「抗菌」則指能有效的抑制細菌的生長與繁殖,表示可以暫停或減緩致病菌的增加。而市售常見之抗菌沐浴乳、抗菌洗手乳,以化粧品管理者,應符合化粧品衛生管理法及化粧品標示宣傳廣告涉及虛偽誇大或醫療效能認定準則之規定,特別應具備客觀且公正試驗數據佐證,始得宣稱抗菌。另外,常見之消毒產品如用於皮膚清潔、消毒之酒精棉片,則屬於醫療器材管理等級,須符合醫療器材管理法。為此,在選擇潔手產品時首先最需要辨認其所稱之殺菌或抗菌效果是否屬實。

另外宜選擇成分單純效果明確的產品為主,可以降低過敏的可能性以及減少不必要的刺激性,使用時遵守產品使用方法以及精準掌握洗手時機與正確步驟,相信將能有效減少傳染病的發生。在使用各項手部清潔用品時,應避免接觸到眼睛及其他黏膜。於保存時,含有較高濃度酒精之潔手液屬於易燃物,應遠離火源、避免高溫直曬,防止產品變質與產生爆炸或起火的危險。

養成洗手好習慣,精準挑選適合的洗手產品,相信小小的習慣將大大的降低傳染病的感染風險,保護自己,也保護他人,讓我們一起遠離傳染病,從洗手做起。

 

用LINE傳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