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農藥殘留,許多人處理蔬果等農產品時,習慣以清水沖洗好幾遍,甚至用熱水燙過,認為這樣能夠徹底清除農藥殘留;在食安標準上,許多人也無法接受農產品殘留農藥,認為應該要零檢出,否則天天吃蔬果,擔心農藥累積在體內,會不會影響身體健康。
遵守規定 安全無虞
台灣大學農化學系教授顏瑞泓表示:「一定程度農藥殘留無法避免。」農作物病蟲害防治及消費者食用安全,兩者必須取得平衡點,關鍵在有效管理,讓農民合理地使用農藥,且採收時農藥殘留量低於容許標準值。
顏瑞泓進一步解釋,蔬果等作物在田間栽種,一定會遇到病蟲害,農民必須早做準備、有效防制,使用農藥且達到一定劑量,才能達到防制的目的。
為了確保國人食用安全,衛福部食藥署制訂各類農藥在蔬果等農作物表面上的最大殘留容許量(MRLs),並要求農民在安全採收期前用藥,通常是採收前7天,只要農民遵守規定使用農藥,所有農產品均安全無慮。
如何訂定農藥最高殘留限量(MRLs)?食藥署食品組林旭陽簡任技正表示,必須參考「每人每日容許攝入量值」(ADI值)、「農藥在作物中之實際殘留量」、「每類作物之國民平均取食量」。
農藥最高殘留容許量的訂定過程相當嚴謹,政府會蒐集田間作物的農藥殘留狀況,在評估時,假設的情境都模擬最嚴格的情況下,保守估算,例如吃到的五穀、蔬菜、水果等都有農藥殘留,食用前不經過水洗、去皮或烹煮。再參考國民平均取食量,進而評估人體健康風險,經估算國人由食品中攝入之農藥總量在安全範圍內,擬定農藥最高殘留容許量。
各國標準 大不相同
也因為如此,各國飲食習慣、氣候等條件不同,同一種食物,國內的標準與國外不同,同一種農藥在不同蔬菜的標準也不同。
顏瑞泓指出,從健康風險來看,農藥殘留絕非主要的食安風險,只要前端妥善管理農民用藥,就能降低風險。怎樣才能吃得健康、安全?顏瑞泓建議,飲食多樣化,不要只吃一兩種食物。在處理蔬果時,以流動清水沖洗蔬果,就能有效清除殘留農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