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2 上午 12:00:00 32962 次瀏覽

痠痛外用藥品真的能夠減少痠痛?該如何使用才正確?

文章出處:食藥署

本文由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委託,天下雜誌企劃執行

撰文/林又旻

當腰痠背痛時,很多人會選擇去藥局購買痠痛貼布或噴劑,來緩解不適感。根據外媒報導,先前美國一名17歲少年因為使用過量的痠痛外用藥品,引起水楊酸中毒,最後在訓練時暴斃身亡。到底長期使用痠痛外用藥品,可能會發生哪些副作用呢?在使用上有什麼禁忌呢?

 

常見的痠痛外用品成分

有些痠痛外用藥品以中藥製成,內含一些活血化瘀的中藥材,像是紅花;有些是以薄荷、樟腦製成,主要是清涼散熱,紓緩疼痛。但真正想要達到消炎止痛效果,需選擇含有消炎止痛成分的外用藥品,包括含非類固醇抗發炎藥(NSAIDs)或水楊酸鹽(Salicylates)類成分藥品。

 

 

一、非類固醇抗發炎藥(NSAIDs)

NSAIDs是具有抗發炎作用的解熱鎮痛劑,其作用機轉是抑制合成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s,簡稱PGs)所需要的環氧化酶(Cyclooxygenase,簡稱COX),使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無法轉化成前列腺素,阻斷發炎反應,因而產生解熱、鎮痛、抗發炎的效果。

含NSAIDs藥品大部分都有腸胃道的副作用,特別是有胃潰瘍或十二指腸潰瘍等病史之患者,使用前應先經過專業醫師及藥師評估才可以使用。曾對其他止痛、發燒或抗發炎藥品有過敏反應的患者,使用前應諮詢專業醫藥人員。

(圖:正常發炎路徑圖)

(圖:非類固醇類止痛藥介入後的反應)

 

二、水楊酸鹽類(Salicylates)

水楊酸鹽最著名的就是阿斯匹靈(Aspirin)。阿斯匹靈學名是乙醯水楊酸,為最早的消炎止痛藥品,但它對於腸胃道有刺激性,會讓人產生嘔吐、噁心,甚至是消化性潰瘍,如果劑量過高,可能會造成水楊酸中毒(耳鳴、暈眩、噁心、嘔吐等)。

 

在痠痛外用藥品中最常見的水楊酸鹽成分為甲基水楊酸鹽(Methyl salicylate),又稱冬青油,正常情況下人體可以自行代謝,但長期過量使用亦可能使藥物堆積在體內,造成水楊酸中毒,進而產生相關副作用,嚴重可能危及生命。

 

特別要注意的是:阿斯匹靈可能會對蠶豆症病患造成溶血問題,影響病患的安全。故蠶豆症病患應避免使用阿斯匹靈、含有水楊酸鹽(Salicylate)或甲基水楊酸鹽(Methyl salicylate)成分之藥品。若曾經對阿斯匹靈或水楊酸鹽過敏者,請勿使用此類藥品,避免發生過敏反應。

(圖:水楊酸化學式)

 

痠痛外用藥品劑型分類

常用的痠痛外用藥品以劑型分類,可以分為噴劑、貼布、藥膏等,貼布還可以分為油性貼布跟水性貼布,油性貼布黏得牢但容易有殘膠,同時也含有有機溶劑,可能會造成皮膚過敏紅腫;水性貼布過敏的問題較少,但較容易脫落。

 

噴劑類型因為使用方便,特別是在體育競賽時,很多復健科醫師會以噴劑取代貼布;噴劑因為是液體,所以流汗時會帶走皮膚上的藥物,使藥物的作用大打折扣,但使用噴劑可以避免貼布引起的濕疹或過敏等副作用。有些噴劑內會添加薄荷醇(menthol),能短暫產生涼爽的感覺,有助於降低疼痛感。

 

使用痠痛外用藥品的注意事項

在使用痠痛外用藥品時,有一些需要注意的事情,像是:

  • 若主成分或賦型劑中含有薄荷醇、甲基水楊酸鹽(Methyl salicylate)、辣椒素(Capsaicin)等成分,可能會引起皮膚產生刺激或灼熱感,這時候不可以用繃帶或局部加熱,以免造成皮膚灼傷。
  • 一般痠痛外用藥品盡量避免大面積或長期使用,導致藥物累積在體內無法順利代謝,進而造成相關副作用,嚴重可能危及生命。
  • 過去曾有出血病史、對NSAIDs藥物過敏、目前正在使用口服或外用止痛藥的民眾,使用相關成藥的時候,應詳細閱讀藥品內的仿單,了解相關注意事項,最好能與專業醫藥人員確認後使用。
  • 如果在用藥的過程中,皮膚出現紅疹,而且有發燒、喉嚨痛、眼睛不適及口腔潰爛等狀況,有可能是藥物過敏的反應,應該停藥、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目前正在使用的藥物。
  • 使用上出現像是腸胃不適、噁心、想吐、暈眩等相關副作用,一定要停藥並儘速就醫。
  • 兩歲以下的嬰幼兒如需使用,應諮詢專業醫藥人員,不可以自行使用。
  • 使用噴劑時,要避開眼睛、黏膜、傷口或皮膚損傷的地方,避免造成刺激、過敏或感染,引起更多的問題。
  • 因為疼痛發作時間大多在半夜、清晨,除了當下的疼痛外,可以選擇在夜間洗完澡後使用噴劑,讓藥效有效發揮。

痠痛外用藥品之常見藥物差異表(資料來源:財團法人藥害救濟基金會)

 

除了痠痛外用藥品之外,還有什麼可以緩和痠痛?

如果是因為運動所造成的痠痛,可以盡量避免使用藥物,採用伸展方式,讓肌肉往不同方向延伸,可以緩解運動時的肌肉緊繃;當然也可以藉由適度按摩紓緩肌肉,透過伸展和按摩痠痛部位,除了能促進血液循環,提供肌肉更多養分,還能減少肌肉的緊繃度,達到紓緩痠痛的目的。

「痛覺」是人體保護自己的警訊,雖然外用藥品方便,且相對安全,但仍不可長期使用,若長期感覺不適,應該要與專業的復健科醫師討論,適時揪出病因、對症下藥,才能真正解決痠痛問題。

食藥署提醒,防疫期間非必要少去醫院等人多場所,有慢性病用藥或一般用藥需求的民眾,所持醫師開立之慢性病連續處方箋,除了可於就診醫療院所調劑領藥外,亦可選擇至社區藥局領藥,由專業藥事人員提供用藥諮詢服務,以減少進出醫院的頻率,降低感染風險。食藥署最後呼籲,防疫期間建立良好衛生習慣、正確防疫很重要,維持手部衛生、保持社交距離、人潮擁擠及密閉空間請務必戴上口罩,防疫需要你我一起努力!!

 

審稿專家:

高雄長庚醫院復健科 主治醫師 楊宗勳醫師

 

參考資料:

藥理學(第七版) 蔡秋帆、湯念湖、王耀宏合著 新文京開發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18年2月

外用止痛劑簡介

正確用藥解痠痛 外用藥品知多少?

止痛應該要用噴劑還是貼布?

 

用LINE傳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