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7/27 上午 12:00:00 8265 次瀏覽

路邊的野"菇" 你不要採

文章出處:食藥署

臺灣地區氣候多雨而潮濕,適合菇類生長,在野外林間、田埂邊和草原上,很容易可以發現不知名的野菇冒出,不禁讓人想到味道鮮美的菇蕈,但並非所有蕈類都是可供食用的,許多野菇外觀極為相似,民眾若不仔細觀察並比對植物圖鑑,很難分辨出它的品種及是否具毒性,民眾切忌輕易品嚐來歷不明的菇類。

第二張圖

夏季天氣高溫多雨,隨處可見的野菇食用安全性又引起關注,媒體曾報導因誤食「綠褶菇」而中毒的南投縣魚池鄉日月潭司馬按地區,近日又悄然冒出19朵。「綠褶菇」是一種有毒不可食用的菇類,食藥署統計近3年食品中毒案件發現,幾乎每年都有民眾因採食野外有毒綠褶菇,因而引起中毒的案例,其外表顏色淺不鮮豔(如上圖)與可食用的白色雨傘菇及雞肉絲菇相似,易遭混淆誤食。

 

「綠褶菇」屬中至大型菇菌,菌蓋呈半球形平展可至寬20公分,菌褶初期為白色,成熟後逐漸轉為灰綠色,當受損時會轉為褐色,是可辨識的重要特徵,若誤食後1至3小時,會有噁心、嘔吐、腹痛、血便及脫水等腸胃炎型中毒症狀。

 

食藥署呼籲,當您看到路邊草地或腐木生長出來的野生不明菇類,應秉持「不採不食」的觀念,以免因逞一時口腹之慾,造成身體健康上無法挽回的傷害,更不要把採摘的野菇分送給親友,萬一不小心吃了不明菇類出現生理不適的症狀時,應儘速就醫並保留剩餘檢體,以利正確診斷與治療。

用LINE傳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