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4/3 上午 12:00:00 7789 次瀏覽

網路瘋傳的健康資訊,真相竟然是這樣...!(下)

文章出處:食藥署

上集謠言拆解中,我們探究了食安謠言最常出現的兩種陷阱類型「專家說」以及「神奇效果」,這一集,我們將面對另外兩種陷阱「你不知道的真相」「一定會出事」,一起繼續拆解魔王級謠言,當個耳聰目明的消費者吧!

 

謠言:日本90歲高齡禪宗僧侶富澤知芳大師提倡飲用健康的馬鈴薯生汁,馬鈴薯生汁療法據說可以有效控制癌細胞,也治好了很多人的肝病、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腰痛、胸痛、肩膀痛。如果是正被慢性病所苦的人,請務必嘗試。有數十名癌症患者透過此自然食療逐漸痊癒!要記得,買來的馬鈴薯如果發芽,記得將發芽的部分切除,才能安心食用喔!
另外,最近市面上有些太白粉是用發芽馬鈴薯做的,連蟑螂都不碰,千萬別再用可能有毒太白粉來勾芡了!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都轉發了,趕快發揮你的善心轉發這個資訊,讓世界更美好~謝謝~

 

陷阱三:你不知道的真相

 

許多網路瘋狂轉載的食安謠言中,往往繪聲繪影地講述一個令你驚呆的「真相」,狂打恐懼訴求,但是內容半真半假,以便取信於人,面對這種類型的謠言,我們該如何明辨是非、避免被愚弄呢?

 

建議你,第一個步驟是拆解關鍵字,以便查證資料。如果以「要記得,買來的馬鈴薯如果發芽,記得將發芽的部分切除,才能安心食用喔!」這個謠言為例,首先找到的關鍵字便是:「馬鈴薯」與「發芽」,接下來就必須要查證馬鈴薯發芽是否真的有毒性、延伸的範圍有多大、會如何影響人體等資訊。

資料/《台灣農業研究》 圖/泛科學重製

 

其實,在一般保存狀況下,市場上的馬鈴薯已經含有相當微量(12-100 mg/kg,果肉去皮後)的茄鹼(α-solanine,又叫龍葵鹼、茄靈、美茄鹼)。畢竟,茄鹼本來就是植物在自我保護機制下所產生的生物鹼,目的在於防止塊莖被吃掉;而一般馬鈴薯所含茄鹼含量,人體是可以安全代謝的。

 

但是,發芽的馬鈴薯龍葵鹼含量會暴增(發芽點可達2000-9970 mg/100g),特別集中在芽眼及馬鈴薯外皮,其他部位的茄鹼含量也會增高,因此,並非切除芽眼就能食用,此外,即使高溫加熱也無法去除毒性。在無法確定整顆馬鈴薯毒性含量的前提下,一般都會建議不要食用已經發芽的馬鈴薯。原始謠言雖然稍微提到馬鈴薯發芽會有問題,但建議的結論卻是錯的。

 

讓我們來看看另一則謠言「多數人吃的油是化學油!」像這樣的謠言又該如何查證呢?

 

這裡有個讓人很困擾的名詞「化學油」,基本上世間萬物都由化學物質組成,所以這個批評不太準確,但取其語意應該是想表達「人工化學合成的油品」吧?這時候就必須要回到故事的源頭去看看,市面上在販售的食用油品,主要是從哪裡來的呢?

 

這時設定關鍵字就變得很重要啦,直接跟著字面設定關鍵字「油品」跟「化學」會找到過太廣泛的資料,顯然無法回答一開始的疑惑;回過頭去看看我們提出的問題,將設定的關鍵字調整得更具體:「油品」、「製程」、「加工」,就可以找到相關的資料了。

 

如果懷疑這則資訊的內容,也可以直接以關鍵字「油品」、「謠言」來進行搜尋,現在網路上有很多謠言破解的資訊可以查詢得到;如果再不放心,也可以參考食品加工的教科書或是食藥署的「食藥闢謠專區」。

 

回到謠言內容來看,其實目前不管是哪種食用油,都是來自於大豆、橄欖、棕櫚等具有高油脂的植物種子榨取、精煉而來,沒有哪種食用油是化學合成而來(成本太高也太麻煩了)。

圖/pixabay

 

油品加工流程中,取得油脂的方法有兩種:「壓榨法」和「萃取法」,萃取法是將原料弄碎後加熱,並且使用某些化學藥劑(如己烷)協助溶出油脂。雖然添加化學藥劑聽起來很可怕,但是,為了讓大家吃得安心,現行法規中,都有強制規定化學藥劑的使用標準以及殘留標準。而且,油品經過妥善精煉後,去除了雜質,比較不容易劣化,反而才能存放得更久、又能在較高溫的環境下安全使用。

 

關於化學油謠言的求證,乍看之下有些難度,但是只要保持警覺,多方查詢,就能避免自己產生不理性的恐慌。

 

第三類陷阱「你不知道的真相」,其實是瞄準了一般大眾對於食品、化學、醫學知識有些細節不熟悉而發動的,但只要抱持「主動進一步查證」的科學精神,對於每個細節多加了解,拆解謠言本身並不困難。

 

陷阱四:「一定會出事」

 

探討食安謠言的最後一個類型,就讓我們來看看那些「一定會出事」讓人好怕怕的謠言吧!

 

在眾多的食安謠言中,我們常看到會「出歹誌」的類型有這兩種:「短期中毒」和「長期癌症」。例如以本次拆解的「魔王級」食安謠言為例,最後一個段落:

「另外,最近市面上有些太白粉是用發芽馬鈴薯做的,連蟑螂都不碰,千萬別再用可能有毒太白粉來勾芡了!請趕快將以上健康資訊分享給親朋好友吧」就是屬於這種類型的謠言。

 

其實,太白粉的原料來源包括樹薯、馬鈴薯或是粉薯的澱粉,所以,宣稱所有的太白粉都可能有毒,從常識判斷就足以讓人對這種說法持保留態度。

太白粉有很多不同的來源,現在都規定要標示原料來源囉。圖/pixabay

 

除了謠傳食物本體含有某個有毒或致癌物質之外,變化型還有「食物的相生相剋」,例如,兩種常見的食物一起食用,就會出現恐怖、致癌或中毒的變化。例如,有謠言說:「柿子和優酪乳(酸奶)一起吃會產生劇毒!」

 

這類型的食安謠言,往往會列出某些理論上「可能」會產生的有毒或過敏的物質。如柿子內含大量的單寧酸,如果跟優酪乳或酸奶內的蛋白質作用有機會讓蛋白質凝結成塊,造成不易消化、腸胃不適,在最最最嚴重的情況下,有些人可能會發生腸絞痛;但是這跟「劇毒」其實相差甚遠啊,而且每個人的體質對於這類會影響消化的物質反應都不相同,呼籲所有人都要戒慎恐懼似乎又太過度了。

看起來可口的柿子有些成分容易造成消化不良,有敏感體質的夥伴請小心別吃過量嘿。圖/pixabay

 

這類傳言解讀的重點在於,我們必須先了解:人體攝取食物後的消化過程相當複雜,而且同時間會產生很多化學成分在體內運作,最讓人緊張的所謂「有毒物質」,其實含量通常都不會達到造成人體中毒的標準

 

對於化學物質的存在以及利用,「劑量決定毒性」這個概念非常重要。正確的劑量下的靈藥,過量使用卻會成為毒藥,即使是水這種隨處可見的物質,人體在短時間內過度攝取也會造成「水中毒」;政府機關對於食品安全的有相當多的法規,重點其實就是要把關這些門檻,而在一般使用情況下不會達到「中毒」門檻的化學物,並不需要太過緊張。如果真正有疑慮,去查詢了解它的毒性範圍、中毒門檻,就可以設法避免風險較高的情況出現啦。

曾幾何時,食安謠言害你無法好好吃頓飯。圖/pixabay

 

現今社會環境越來越強調健康生活,在食安風暴不時出現,科學、媒體素養仍有進步空間的情況下,「食安謠言」可說是層出不窮。但謠言內容會改變,主要的謬誤結構卻沒有太大的變化,只要掌握食安謠言的主要幾個結構的破解方法:「專家說」、「神奇效果」、「一定會出事」、「你不知道的真相」,無論未來看到哪種謠言,相信各位勇者都可以輕鬆破解

 

 

 

延伸閱讀

食安謠言氾濫,到底哪些可信?破解4大謠言陷阱,讓你當個聰明消費者!(上)

 

 

參考資料:

United States Standards for Grades of Potatoes

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nid=74375

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nid=75851

Rytel, E., Gołubowska, G., Lisińska, G., Pȩksa, A., & Aniołowski, K. (2005). Changes in glycoalkaloid and nitrate contents in potatoes during French fries processing. Journal of the Science of Food and Agriculture, 85(5), 879-882.

Slanina, P. (1990). Solanine (glycoalkaloids) in potatoes: toxicological evaluation. Food and Chemical Toxicology, 28(11), 759-761.

帶皮和發芽的馬鈴薯不可食用,是真的嗎?

聽說常吃馬鈴薯粉會中毒,這是真的嗎?

柿子和優酪乳(酸奶)一起吃會產生劇毒這是真的嗎?

《新時代判讀力:教你一眼看穿科學新聞的真偽》,2016,方寸文創出版。

《新時代判讀力:別讓科學偽新聞誤導你的人生》,2018,方寸文創出版。

吳宗諺、黃哲倫、蔡淑珍。2015。馬鈴薯茄鹼:影響因子與管理措施。台灣農業研究 64(2):81–88。

Friedman, M., & Dao, L. (1992). Distribution of glycoalkaloids in potato plants and commercial potato products.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40(3), 419-423.

用LINE傳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