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4/3 上午 12:00:00 11776 次瀏覽

網路瘋傳的健康資訊,真相竟然是這樣...!(上)

文章出處:食藥署

我們身邊充斥數不盡的各種食安謠言,不僅在電視上會看到許多似是而非的資訊,甚至還全面入侵手機、社交軟體與平台。在科學新知日新月異的時代,該如何不被這些謠言耽誤人生呢?等待他人闢謠不如靠自己!究竟,破解食安謠言有那些訣竅?讓我們用以下這則謠言練習見招拆招、完全破解的功夫吧!

謠言:

 

日本90歲高齡禪宗僧侶富澤知芳大師提倡飲用健康的馬鈴薯生汁,馬鈴薯生汁療法據說可以有效控制癌細胞,也治好了很多人的肝病、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腰痛、胸痛、肩膀痛。如果是正被慢性病所苦的人,請務必嘗試。有數十名癌症患者透過此自然食療逐漸痊癒!要記得,買來的馬鈴薯如果發芽,記得將發芽的部分切除,才能安心食用喔!

另外,最近市面上有些太白粉是用發芽馬鈴薯做的,連蟑螂都不碰,千萬別再用可能有毒太白粉來勾芡了!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都轉發了,趕快發揮你的善心轉發這個資訊,讓世界更美好~謝謝~

 

看完之後,你是不是覺得哪裡怪怪的呢?先把這些疑問放在心裡,讓我們一步步來檢查這則謠言有哪些陷阱吧!

讓我們鼓掌歡迎本次不停中鏢的主角馬鈴薯。圖/pixabay

 

陷阱一:專家說......

 

「專家說」是許多資訊來源的起手式:跟事實陳述比起來,故事比較有說服力;和不知道是誰的路人甲比起來,諾貝爾獎得主的話比較容易讓人相信。但如果諾貝爾獎得主說的是和自己專業領域完全無關的事呢?你還會選擇相信他嗎?

 

理性上我們都知道要想一想,但也有許多研究告訴我們,人們會受到「因為這個人有一點好,就覺得他什麼都好」的月暈效應影響,也會在懶得動腦筋時依賴權威,將決策工作交給「專家」。

 

但是,採信專家言論之前,最好先搞清楚發言人本身到底有沒有說過相關言論?發言人實際上的專業背景到底是什麼、發言人是否有好的發言依據作為支持等等,這些都是必須要查證的內容。

 

就...只是個路人而已。

 

以這次討論的謠言為例,內容提到「日本90歲高齡禪宗富澤知芳大師提倡……」,雖然這位大師能健健康康地活到了90歲非常的厲害,但這樣的「個案」故事是不能當作「通則」來看的喔。就算我們先把是不是真有其人放到一邊,假設真的有這麼一位高齡長輩分享了他自己的生活經驗,這也僅止於是「經驗談」而已,是否真有其功效、甚至能推己及人呢?這可不見得喔!

 

我是專家,隔壁的。

 

有時候,真的有專業大大出來說話了!這時候我們要注意什麼呢?可能發言者真的有其專業領域背景,但如果他管得太廣,管到海邊不屬於自己的領域時,就是你我需要去注意的警訊了。

 

比方說近期發生有出過好幾本暢銷書的「食療天后」,發表了以形補形吃魚頭補甲狀腺的言論,就被許多領域內的專家點出許多不合理之處,且細究起來,會發現「食療天后」的主要背景跟心理治療較相關──這誠然是個歡迎跨領域的時代,但拿著 A 學位宣稱有 B 專業,對於強調「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尊重自己的專業人士,不應該出現這樣的行為。

魚頭:找我?(設計對白) 圖/pixabay

 

我是真專家,我說的話總沒錯......嗎?

 

只要是「真‧專家」說的,肯定就沒問題了嗎?

即使確定有這個專家,也不代表專家本人就講過這些內容像是「鹹酥雞必備的『九層塔』會導致肝癌」的例子,這是在江湖上打滾已經超過十年的謠言,裡面指名道姓「被署名」台北榮民總醫院臨床毒物科葛謹醫師、吳明玲醫師已經數度澄清,但這個謠言還是在江湖上到處飄啊飄,三不五時出來遊蕩一下。

近年來鹽酥雞真的很容易中標。 圖/flickr

 

其次,即便是相關領域的專家,也並不代表所講的內容就是金科玉律,為什麼呢?現代社會中許多科技問題要回答都是相當複雜的,「吃什麼東西會不會對身體造成影響?」這樣看似簡單一翻兩瞪眼的答案,背後牽涉著許多可能關於食品科學、生理學,甚至是化學等許多不同的學科知識,沒有任何一個「全知全能」的專家是可以簡單回答的。而且科學也在不斷地往前推進,其重要的態度之一便是科學家們會不停質疑、挑戰彼此的觀點意見。

 

舉例來說,國健署107年 3 月 13 日發布了新的國人「每日飲食指南」,就調整了對於雞蛋以及牛奶攝取的觀點:因為更多研究發現這兩者含有的脂肪、膽固醇與心血管疾病並無顯著關聯,因此,飲食建議也就出現了變動。

 

科學知識並非恆久不變,本就應當基於事實而隨時修正觀點、更新資訊內容。

國健署107年 3 月 13 日發布了新的國人「每日飲食指南」,要調整一下健康飲食的概念囉!圖/pixabay

 

 

這樣聽下來似乎有點令人無所適從,但其實判斷資訊很重要的訣竅就是:別輕易相信專家。

 

任何論述,都應當釐清對方根據了哪些「事實」做出結論;如果僅僅依據個人經驗,那不管是不是專家,可信度都相當有限。當然,有些內容牽涉到較專業的知識,或許專家可以協助我們整理出比較可靠的資訊,但發言人本身到底有沒有說過相關言論、發言人實際上的專業背景、發言人是否有好的發言依據作為支持,這些都是在採信言論之前必須要查證的內容。

 

發言專家依據了哪些研究事實做出結論、或者,沒有足夠證據就做出了不可靠的發言,這些細節仍是我們判讀資訊「可信度」的重要角度

 

陷阱二:效果神奇!

 

除了常見的「專家說」之外,你也會發現有些健康資訊常常會提醒你意想不到的小物有著神奇的效果。像是我們當作範例的謠言內容:「飲用健康的馬鈴薯生汁,結果數十名癌症患者透過此自然食療逐漸痊癒……。

 

這裡可以看出第二種陷阱「神奇效果」,隨處可見的食物冒出了一個可以「治療癌症」的神奇功效,如果真的這麼靈驗,這位日本老和尚應該很早就獲得諾貝爾獎,而且醫生、藥廠也不必費盡心思研發癌症、慢性病的藥物了。

 

同類型小夥伴還有「減肥」、「防癌」、「治病」,含有神奇關鍵字的健康指南,跟海波浪一樣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雖然資訊這麼多,但我們到現在還是搞不定「吃什麼才健康」這件事,因為還是有很多人認為,既然某種食物擁有某種營養素,所以吃越多就一定越健康。

 

其實,食物營養學與身體疾病的關係相當複雜,不能一言以蔽之。 治療疾病還是應該按照醫生囑咐,也不要真的認為只吃某種食物就能預防、治療癌症,若是習慣以偏概全,容易害自己輕忽健康檢查、改善生活習慣與飲食習慣等等作為。

圖/pixabay

 

就讓我們先用另一個例子來說明吧:「用醋洗菜就可以清除所有的農藥」這是真的嗎?

 

其實,農藥的化學物質種類很多,一部分具有胺基或鹼基結構的農藥會被醋溶出,也有高工科展實驗證實可以減少蔬菜上這類型的農藥殘留量;但農藥的種類這麼多,其他種類並不會受到醋酸影響,那宣稱可以清除所有的農藥就完全是誇大誤導

關於怎樣才能「好好洗菜」也是充滿了謠言啊 。圖/pixabay

 

又或者像是「缺乏鈣質要多喝大骨湯補充鈣質」這類的傳言,如果認真研究一下食物中鈣質含量的資訊,就可以發現大骨湯鈣質含量遠低於豆腐、優酪乳、蝦米、莧菜、黑木耳等等常見的食物;而若是人們真的缺乏鈣質,醫生也能視情況開立鈣片作為補充。

 

因此,如果真的為了身體健康著想,光吃充滿鈣質的食物不見得就能解決問題喔。如果擔心的是骨質密度、骨質疏鬆症,多曬太陽刺激身體製造維生素D、促進腸胃吸收鈣質的效率;或是多運動強化骨骼,才是根本之道。

 

光是分析「補充鈣質」、「用醋洗菜」這兩件事,就出現了這麼多彎彎繞繞的支線劇情,可想而知,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康飲食、治癒癌症本來就很難由一、兩個訣竅達成。而要吸收某些營養、維繫健康在生活很可能同時存在很多不同的方法(如補充鈣質除了喝牛奶也可透過豆腐啊),有經過科學訓練的專家們通常並不會針對一個議題武斷地提出定論,即便提出建議,內容通常也是相對有彈性因而顯得含糊。

 

況且,如果那個招式真的這麼好用,在現今資訊發達、科學進展飛快的情況之下,難道不會很快出現口耳相傳的經驗以外的佐證嗎?像是「馬鈴薯生汁治療癌症」這樣的情況如果真的出現了,要進行可靠的科學實驗應該也很簡單吧?又怎麼可能沒有任何科學研究出現呢?

 

本次我們探究了食安謠言最常出現的兩種陷阱類型「專家說」以及「神奇效果」,要破解它們的心法其實非常一致,都是「盡信不如不信」。不管是來自專家或者路人的言論,第一個步驟都該先檢視對方的立論基礎,對於太過武斷的觀點盡量不要採信,除非對方提供了很完整的佐證。

 

而當你接受某個科學論點的同時,也別忘了,科學持續在進展,未來也有機會出現別的佐證、新的觀點,還是保持開放彈性的思維最重要哦!

 

延伸閱讀

食安謠言氾濫,到底哪些可信?破解4大謠言陷阱,讓你當個聰明消費者!(下)

 

 

參考資料:

《新時代判讀力:教你一眼看穿科學新聞的真偽》,2016,方寸文創出版。

《新時代判讀力:別讓科學偽新聞誤導你的人生》,2018,方寸文創出版。

網路流傳用醋洗菜,可以清除所有農藥,這是真的嗎?

醋、小蘇打、自來水,哪種洗菜去農藥效果最好?

陳慧君, & 蕭寧馨. (2005). 大骨湯之礦物質含量. 臺灣營養學會雜誌, 30(1), 28-35.

網路謠傳「九層塔」會導致肝癌?正解請看這裡

鈣質怎麼補充才會吸收?全民健康保險雙月刊第96期 (101年3月號 )

用LINE傳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