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4/2 上午 12:00:00 4455 次瀏覽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吃潤餅

文章出處:食藥署

潤餅(或稱春捲)是一種節慶食物,通常都是在農曆年前的尾牙、除夕春節或是寒食節、清明節食用,依各地方習俗不同而定。以台灣為例,北部家庭多半在農曆年前的時段包潤餅,通常是尾牙、除夕春節,而中南部地區的家庭則是習慣在清明節期間。

潤餅皮是將麵粉加水搓揉成麵團,重複攪打搓揉使麵團逐漸產生筋性,然後在文火小平鍋上旋烙,拭成其薄如紙的餅皮。火侯過大則難以製成薄薄的餅皮,而且容易烤焦,所以只能用文火。

雖然吃潤餅的時間點因南北習俗而異,不過吃法倒是很一致,以潤餅皮為主,搭配一大桌滿滿的菜餚,像是胡蘿蔔、高麗菜、芹菜、豆芽菜、香腸、油麵、豆乾、豬肉、煎雞蛋絲、蝦仁、皇帝豆等等喜歡的菜色,以及豐富的配料,像是砂糖、花生粉、海苔、蔥、蒜、香菜等等,將潤餅皮包裹自己想吃的菜餚及配料後食用。

不過菜餚不宜過濕,也不宜過熱,過熱會使菜餚中的水氣發散出來,潤餅皮容易受到水份、水氣影響而破損,導致不方便食用。

而且潤餅搭配的菜餚往往都是爸爸媽媽一大早煮好,然後擱置在室溫下一段時間後才食用,這就觸犯了食品中毒原因的其中一項大忌。食藥署常常提醒大家,造成食品中毒的主要原因有冷藏及加熱處理不足、食品調製後在室溫下放置過久、生食與熟食交互污染、烹調人員衛生習慣不良、調理食品的器具或設備未清洗乾淨及水源被污染等等。

食品調製後在室溫下放置過久,食品的溫度就會逐漸冷卻到室溫範圍,而大多數的病原菌都是屬於嗜溫菌,即最喜歡20℃~40℃的環境,潤餅搭配的菜餚因為在室溫放置過久,容易成為病原菌的溫床,使腸炎弧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及沙門氏桿菌等微生物滋長,加上清明時節雨紛紛,正值潮濕襖熱的氣候型態,此時食品特別容易滋生細菌而腐壞,稍有不慎就會引發食品中毒。

常見的食品中毒症狀包括腹瀉、噁心、嘔吐、腹痛、發燒、頭痛及虛弱等,有時候伴隨血便或膿便,但是不一定所有的症狀都會同時發生。

患者的年齡、個人健康狀況、引起食品中毒的致病原因種類以及吃了多少被污染的食品等等因素,都會影響中毒症狀及其嚴重程度。抵抗力特別弱的人症狀會比較嚴重,甚至可能會因為食品中毒而死亡。一般食品中毒的症狀通常會持續1天或2天,有些會持續1週到10天。

因此兩害相權取其輕,與其擔心菜餚過熱過濕使潤餅皮破掉,還是食物中毒導致身體不舒服比較要緊。建議菜餚料理好後就端上桌儘快食用,或是將菜餚密封保存至溫度適當時再開啟食用,減少受到外在微生物入侵的風險。

至於包裹太多內餡導致潤餅皮破掉,或是吃太多潤餅導致腸胃不舒服,這就是胖小編個人造的業,不在這次食品中毒的討論範圍。

參考資料:

維基百科〈潤餅捲〉

食藥好文網〈生鮮食品買回家了,該如何保存?〉

食藥好文網〈面對隨時可能出現的食品中毒事件,你做好多少準備?〉

食藥署〈食品中毒常見問與答〉

用LINE傳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