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7/3 上午 12:00:00 5549 次瀏覽
食用油怎麼吃,你吃對了嗎?
文章出處:食藥署
食用油油脂萃取沙拉油花生油橄欖油葵花籽油苦茶油玉米胚芽油麻油玄米油植物油調合油豬油牛油動物性油脂精煉脫色脫臭加工助劑衛生標準飽和脂肪酸不飽和脂肪酸
琳瑯滿目的各種食用油,除了沙拉油以外,還有花生油、橄欖油、葵花籽油、苦茶油、玉米胚芽油、麻油、玄米油等植物油及調合油,還有精製的豬油、牛油等動物性油脂。
這麼多種食用油,每一種的特性都不同,怎麼使用才安心呢?
在超市、大賣場的食用油架上,可以發現市售的油品以植物油居多,的確現代人的使用習慣,通常也以容易買到的植物油為主,而傳統的豬油因為健康的考量,愈來愈少人使用,但是,植物油真的比動物油好嗎?這可不一定!
許多家庭在習慣上,經常是一桶油用透透,不論煎、煮、炒、炸,都是用相同的油品。這個習慣得改掉了,因為油脂的種類可分為飽和脂肪酸、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及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各種油品都含有這三種脂肪酸,基本上富含飽和脂肪酸的油脂較適合高溫煎炸,而不飽和脂肪酸含量較多的油脂則較適合低溫拌炒。豬油等動物性油脂富含飽和脂肪酸,是適合高溫煎炸的油品;而像冷壓橄欖油含不飽和脂肪酸較多,則適合低溫烹調,不適宜高溫煎炸。
針對最近網路盛傳國人食用的油品是化學油的傳聞,食藥署呼籲,食用油並非以化學合成,在製作過程中,有的會依法使用己烷為油脂萃取之溶劑,溶出油脂後,再加熱揮發,將溶劑去除,並經過精製或稱為精煉(refining)、脫色(bleaching)、脫臭(deodorization)等步驟,以增加食用油脂的安定性及保存性。
食藥署訂有「加工助劑衛生標準」,規範食用油脂萃取用途之溶劑及其殘留量,凡符合食安法及其相關規定產製之油脂,即可安心食用!
參考資料:
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藥物食品安全週報第59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