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6 上午 12:00:00 10579 次瀏覽

佛要金裝、人要衣裝,那你認識食品的「盛裝容器」嗎?

文章出處:食藥署

在台灣,走幾步路就有小吃店或便利商店,方便又便宜,因此國內外食族比例相對較高。但在方便之餘,你是否想過,每天盛裝食物的容器怎麼來?材質是什麼?用這個東西裝熱熱的湯麵,適合嗎?

這次,泛科學邀請在食品包裝領域鑽研許久的輔仁大學食品科學系陳政雄副教授和大家分享食品盛裝容器的秘密,以及在使用時究竟該注意哪些事情。

食材包裝四大類

食品的包裝材質可分為四大類:金屬、玻璃、紙、塑膠。

紙類的生產條件並不嚴格,回收也方便,但缺點是對氣體、液體都沒有阻隔作用(常見的便當紙盒,則是在內部塗上一層薄膜),通常是做短時間的、一次性的包裝,例如裝鹽酥雞、雞排等。
 
玻璃和金屬則不容易製成複雜的形狀、運送困難(重量、易碎)、成本又高;相較之下,塑膠的生產過程簡單且便宜,容易塑型與運送,因此使用量大,幾乎佔市面上盛裝容器比例的 2/3。
 
「從開始使用塑膠到現在也有 70 年了,仍然無法完全取代其他材質。」陳政雄教授說,「塑膠本身有通透性的問題,比起來金屬和玻璃的阻隔性就好很多,所以如果需要長期儲存食品,通常還是會以金屬或玻璃容器為主,例如酒、罐頭。塑膠的另一個缺點是不耐熱,若需要經過高溫殺菌流程就不適合。」
 
 
 
 
塑膠大哉問
 
台灣採用的塑膠分類為美國塑膠工業協會於 1988 年發展出的編碼方式,依照聚合物的種類分成 7 種,主要目的是為了「回收」。
 
這裡首先幫大家複習塑膠的七大分類:
1 號: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主要產品為保特瓶,由於耐酸鹼,常用於盛裝碳酸飲料。
 
2 號:高密度聚乙烯(HDPE,High-density polyethylene),市面上常見的半/不透明的塑膠瓶多為此材質。
 
3 號:聚氯乙烯(PVC,Polyvinyl chloride),硬度大,會在製程中加入塑化劑將其軟化,常見產品為保鮮膜,其他較少使用於食物盛裝容器上。
 
4 號:低密度聚乙烯(LDPE,Low-density polyethylene),較不耐熱(約 70~90 °C),是目前最被普遍使用的塑膠,包含各種塑膠袋。
 
5 號:聚丙烯(PP,Polypropylene),可耐熱至 100~140 °C,是被認為相對安全的塑膠,應用於食品餐具、布丁盒等。
 
6 號:聚苯乙烯(PS,Polystyrene),吸水性低、耐酸鹼、不適合盛裝酒精與食用油類,常用於製造免洗杯蓋。另外發泡聚苯乙烯(EPS,Expandable Polystyrene Expandable)又俗稱「保麗龍」,現已較少使用於食物盛裝。
 
7 號:其他未分在上述種類的塑膠,如美耐皿(Melamine resin)、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碳酸酯(PC)。其中聚乳酸酯(PLA)以玉米、木薯等植物中的澱粉,甘蔗、甜菜提取的糖與稻稈提取的纖維素為原料,因此被視為較環保的材質。
 
「我們可以看到紙碗、紙杯內側有一層塗膜,就是 4 號  LDPE,它有幾項很好的條件:安全性夠、方便而且便宜。120 度就可以融化了,所以很好製作,也因為遇熱的熔點溫度很低,能做緊密的封口,防止食物氧化。」但陳政雄教授也提醒大家,LDPE 本身無法阻絕空氣,便當盒內塗的塑膠薄膜是為了防止「水」跑掉。

 

 

盛裝容器的「法規」,會跟隨「生活習慣」變化

最早具體列出對食品包裝材料相關要求的,要屬 2004 年通過的「歐盟架構性法規(EC)1935 / 2004」。不過討論食品安全時,各國通常仍以美國在 2011 年頒布的「食品安全現代化法案(Food Safety Modernization Act, FSMA)」為基準,調整安全性規範細節。台灣有關食品器具、食品容器或包裝的規定,則是參照依據「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第 16 條及依第 17 條訂定的「食品器具容器包裝衛生標準」。

「其實隨著生活型態改變,法規也會跟著調整。」陳政雄教授提到,過去食品安全多關注微生物含量、重金屬污染等方向,隨外食族數量增加,需要越來越大量的食品包裝,「盛裝容器」也跟著成為許多人關心的重要議題。

「一個例子是,人們漸漸開始思考如何處理非食品級物質跨到食品領域中的問題,比如便當盒到底能不能直接加熱?因為現代人的飲食習慣改變,外食比例增加、造成盛裝容器使用更頻繁,所以我們開始關心盛裝容器的使用方式、或容器的製造過程。」

看懂標示、遵守使用範圍

要安心使用各種容器,最重要的還是符合容器使用方式。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第 26 條就規定,食品器具、容器或包裝上除了品名,還須標示材質名稱與耐熱溫度、注意事項或微波等警語。

他以大家聞之色變的「塑化劑」為例說明。塑化劑主要使用在聚氯乙烯(PVC)材質的容器上,原本是水管常見材質的 PVC是硬質的物料,塑化劑能夠將其軟化,塑型成容器、保鮮膜等產品。

一般人會擔心食入塑化劑,主要是因為塑化劑為「非極性」物質,具有親油性、會和油作用,因此當含有塑化劑的容器遇上高油性的食物,兩種物質「相處久了」就可能會溶出物質。但這只在時間夠久、溫度夠高的狀況下才會發生,例如如果放置在太陽下、或不小心拿去微波,就有可能會發生包材中有毒物質轉移到食品裡的情況。陳政雄教授強調,「重點就是要了解、並遵守容器的使用規範。」

法規補充:根據「食品器具容器包裝衛生標準」對塑膠類之規定,最常見的塑化劑之一:鄰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EHP)必須在 1.5 ppm 以下;而包含 DEHP 在內的共 8 種塑化劑總量不可以超過重量比 0.1%。

最後,陳政雄教授總結,以現代人的生活方式為基礎來看,「紙、玻璃、金屬、塑膠」四大材質的使用比例,大致已經達到平衡。「不過也很難說,或許未來會發展出某種新興材質,帶來全面性的改變。」
 
食品盛裝容器和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因此會隨著現代人的生活習慣不斷變化,大家別忘記時時更新資訊,並注意以正確的方式使用喔!

 

參考資料:

 

 

<本文由食藥署與泛科學合作>

圖/Rical Hsieh @ Flickr

 

用LINE傳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