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11 上午 12:00:00 19180 次瀏覽

藥袋上面標示好多副作用,為什麼還是要服藥呢?

文章出處:食藥署

撰稿/臺大醫院院聘藥師 陳冠霖

每次領完藥之後,藥袋上面總是寫滿密密麻麻的文字,除了有藥名跟使用方式等資訊外,還寫了很多藥品副作用。或許大家心裡會想,「我明明只是小感冒而已,藥品副作用看起來還比感冒危險的多,為何還要使用藥品呢?」以下跟大家說明,藥袋上為什麼要標示副作用?我們應該怎麼來看待這些資訊。

什麼是藥品副作用?

藥品進入人體內,於目標部位產生我們想要的作用,稱為療效。於身體其他部位產生的其他作用,則稱為副作用, 例如部分藥品具有嗜睡的副作用,服藥後應避免從事機械操作或開車等活動。

副作用,更正式的說法是不良反應,指的是用藥之後產生不希望發生的反應。而藥品的不良反應可以再進一步分為可預期與不可預期。

可預期的不良反應通常與藥品本身的特性有關,透過藥品的作用機制可以推測發生的時間與反應程度。例如使用利尿劑會增加體內水分的排除,藉此降低血壓或治療水腫,但在產生利尿效果的同時,也會讓特定的電解質隨著尿液一起排出,因此可能造成電解質的失衡,這樣的反應與利尿劑的效果以及劑量有關聯。

不可預期的不良反應則與劑量無關,導致的原因也尚不清楚。

但,不良反應發生機率通常很低,發生率可能是千分之一、萬分之一甚至更低,因此若要因為這樣低的風險而不去用藥,反倒會使疾病風險提高。

 

為什麼藥袋上面要標示副作用?

藥袋上標示可能的副作用,並不一定會發生,目的是為了提醒病人用藥後可能的風險,讓病人能夠在用藥之後,監測觀察自己的身體變化,如果發生了不良反應,能夠更及時的應對處理,將傷害控制在最小範圍。另一方面,病人有「知」的權利,醫療人員有義務要告知病人,藥品相關資訊。當發生藥品副作用時,可以檢視藥品說明書(仿單),瞭解如何處置,有些輕微的副作用,停藥後即可恢復,但如果不適症狀未改善或惡化,或出現過敏反應症狀,例如皮膚紅疹、口腔潰瘍,則應立即回診。

 

藥袋上這麼多副作用,我應該要吃藥嗎?

使用藥品的目的是為了治療疾病,醫師會評估使用藥品的效益是否大於風險,若經評估確有用藥需求,病人千萬不要因為害怕藥品副作用,而不敢吃藥,以免延誤了治療的時程,特別是慢性病用藥,必須長期穩定的用藥,才能達到治療成效,倘若未按時服藥,可能讓慢性病更加難以控制,甚至導致併發症。只要謹慎用藥,注意藥品副作用發生的可能,隨時與專業醫事人員保持聯絡,並依照醫囑來用藥,就能保障用藥安全。

藥袋標示的副作用不一定會發生,是為了提醒用藥者風險,才能準確的評估自己身體狀況。

不同機構藥袋上所刊載的藥品副作用都不太一樣,我該相信誰的?

理想中,藥袋上的標示應該要能告知用藥者所有需要的資訊,但藥品是相當複雜的產品,因此無法在藥袋上面刊載所有資訊,各個醫療機構藥袋上的標示,大多會由藥師選擇他們認為最需要讓病人了解的資訊,故不同醫療機構之藥袋上之標示會有所不同,民眾用藥時如果有任何疑慮,可以諮詢藥師或醫師,亦可參考藥品仿單(說明書)相關資訊,並注意仿單內注意事項及警語等內容。另外,衛福部食藥署的藥物許可證查詢網站中,也有提供藥品仿單的查詢功能,民眾可以透過仿單獲得更多詳細的資訊。我國亦有成立全國藥物不良反應通報系統,持續監視藥品上市後是否有未預期的不良反應,以隨時通知大家有關於用藥的相關訊息。

結論

藥袋上標示副作用是提醒用藥者注意用藥風險,以有效管控潛在風險,並不代表副作用一定會發生。用藥前務必詳細閱讀藥品說明書相關資訊,了解其治療效益與風險,並與專業的醫療人員進行溝通,正確配合醫囑服藥,注意用藥後的身體變化,是維持身體健康與避免發生嚴重不良反應的最佳作法。

若對藥袋上面的資訊有疑慮,可以在用藥前諮詢藥師。讓自己有更充足的藥物知識,對提升自己身體健康有很大的幫助,正確的使用藥品,才能得到用藥的好處喔!


 

用LINE傳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