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3/1 上午 12:00:00 6026 次瀏覽

網路流傳免洗筷有許多毒素,吃了會中毒,這是真的嗎?

文章出處:食藥署

網路流傳免洗筷有許多毒素,吃了會中毒,這是真的嗎?

 

解答: 

 

    近年環保餐具的風氣越來越興盛,可是出門在外用餐、忘記攜帶環保餐具時,難免還是會需要用到免洗筷。因為便利性高及外食族廣泛,「免洗筷有沒有毒?」可是民生休戚與共的大議題。

 

    既然民眾擔心生活常用的免洗筷是否有毒,食藥署自然要為免洗筷訂定相關規則,來保障民眾使用上的安全。依據食藥署公告的「免洗筷衛生標準」,免洗筷是用竹子或木頭為原料,經過加工製成後的筷子,不須事前洗滌即可使用,使用完畢即應丟棄。使用免洗筷時,特別要注意不能有不良變色、異臭、異味、污染、發黴、蟲蛀、含有異物或纖維剝落現象,這些情況代表免洗筷可能有雜質或毒性,使用上並不安全。

 

    更重要的是,有些不肖業者為了達到防腐、殺菌、漂白的效果,刻意添加大量的二氧化硫、過氧化氫及聯苯等成分來讓免洗筷保存較久、無菌且白淨,自然免洗筷的賣相比較好,可是對人體健康就會有所損害,長期接觸二氧化硫、過氧化氫及聯苯等成分,會刺激腸胃道,造成噁心嘔吐、腹瀉等,甚至可能造成肝功能退化

 

    因此食藥署規定免洗筷不可以檢測出含有過氧化氫及聯苯等成分,而二氧化硫的殘留量必須在500 ppm以下,並同時配合稽查各類通路商,以維護民眾飲食安全。例如食藥署及各縣市衛生局於104年度稽查全國共172家大賣場、量販店、生鮮超市、免洗餐具批發商等,總計抽驗市售的免洗筷共225件,檢驗是否含有過氧化氫、聯苯及過量的二氧化硫,結果二氧化硫的殘留量均在規定500 ppm以下,但是有3件檢驗出過氧化氫,1件檢驗出聯苯0.22 ppm,抽驗不合格率佔1.8%。

 

    除了依靠衛生單位制定法規管理業者,並持續落實稽查及抽驗,確保免洗筷餐具的安全與品質外,消費者的自我把關也是很重要的,出外飲食最好能自備環保餐具,如果需要使用免洗筷時,則避免使用顏色太白、有異味酸味的免洗筷,同時要注意外包裝是否完整,筷子有無破損發霉的現象,使用時千萬不要泡在熱湯裡而增加有害物質溶出的風險留意生活小細節,進而提升食品安全,就從培養正確觀念開始!

 

參考資料:

食藥署公告資訊

食藥署免洗筷衛生標準

 

用LINE傳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