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3/4 上午 12:00:00 4461 次瀏覽

生食野生貝類最鮮甜?!小心忘記我是誰

文章出處:食藥署

你嚮往荒野求生(Man vs. Wild)中,英國冒險家貝爺(Bear Grylls)勇闖無人境地,生食幼蟲、蠍子、魚貝的生活嗎?還是黃金傳說「一萬元過一個月的節約生活」的濱口優,自己下海潛水捕捉食材「獲ったどー!」(抓到了!)嗎?小心,天然ㄟ不一定尚好,野生食材依然可能具有食品中毒風險喔。

直接生食野生貝類水產品,像是生蚵、生蠔、扇貝、鮑魚、蛤蜊及淡菜等,雖然看起來相當新鮮,口感也稍微滑嫩鮮甜,不過若處理不慎,很有可能引發食品中毒。

貝類水產品的食品中毒機制可以分為2大類:微生物污染及貝類毒素。

貝類若遭生長環境中的微生物污染,像是諾羅病毒、腸炎弧菌等,而民眾在食用前未充分加熱,即有可能食用後導致中毒。近年來我國貝類食品中毒的案例,都是因此類細菌或病毒所引起。

而貝類為濾食性生物,會攝食藻類(如渦鞭毛藻、矽藻等),藻類所產生的次級代謝產物「藻類毒素」可能大量累積在貝類組織中。貝類毒素在貝肉組織中相當穩定,即使經過高溫加熱,也不易被破壞;若食用有毒素的貝類後會出現噁心、嘔吐、腹痛腹瀉、肌肉刺痛、口部及四肢麻痺,甚至可能出現吞嚥困難、呼吸系統中止或致命。其中,失憶性貝類毒素則會造成短暫性記憶力喪失。不過貝類毒素中毒的案例較為少見。

因此,要避免貝類食品中毒有兩個重點:

1.澈底煮熟:貝類水產品應澈底加熱後再食用,而且調理食品前後需洗淨雙手,料理過程使用的生熟食刀具、砧板應分開,避免生熟交叉污染。

2.慎選來源:選購或食用貝類時,應慎選供應商,避免購買或食用來路不明的貝類水產品;特別是天然野生貝類,一定要秉持著「天然ㄟ也有天然的風險」原則,切勿自行採摘食用。

 

參考資料:

食藥署藥物食品安全週報第685期〈大啖貝類水產品,慎防中毒〉

臺大醫院健康電子報〈國內腹瀉疫情持續上升,請留意個人手部及飲食衛生〉

食藥好文網〈面對隨時可能出現的食品中毒事件,你做好多少準備?〉

用LINE傳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