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8/10 上午 12:00:00 21134 次瀏覽

學起來可以用一輩子!認識每天都在吃的「食品添加物」

文章出處:食藥署

香料可說是最原始且常見的食品添加物種類。 圖/Michael Stern @Flickr

「食品添加物」是什麼?加了有比較好嗎?

不少人聞「食品添加物」就為之色變,現代人流行追求「天然」、「無毒」,為什麼還需要食品添加物?是不是完全沒有添加物的食物就會更健康安全?要討論此問題,我們必須先知道什麼是「食品添加物」。食品添加物的定義,根據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第三條,指的是「為食品著色、調味、防腐、漂白、乳化、增加香味、安定品質、促進發酵、增加稠度、強化營養、防止氧化或其他必要目的,加入、接觸於食品之單方或複方物質。」從字面上來看,使用食品添加物,是為了要讓食品在製造、運送或儲存過程中,能夠更好吃、更安全、且不易變質的方法。主要功能包含以下幾種:

●食品製程中的必要元素,像是製作拉麵、油麵使用的鹼水、豆腐使用的硫酸鈣。

●提升食物的保存性,未經處理的食物久放會導致細菌滋生,腐壞變質。

●降低製作成本與加工時間,像使用膨脹劑製作麵包,可減少製作上的時間。

●提高營養價值或減低熱量,像是添加鐵質的飲品,或是零熱量飲料中的阿斯巴甜。

●增添風味、外觀或香氣,一般常見的色素和味精,都可以讓食物看起來更誘人好吃。

食品添加物有哪些種類與功用?

從人類歷史來看,食品添加物並非現代才有。最初的食品添加物,像是香料、鹽巴等,就是用添加物以達到調味、幫助保存的功用。隨著現代科技進步,人們利用化學合成的方法,得以取得許多天然食物中不存在的化學物質作為添加物,來達到一些在食品製程上的特定目的。

現行的食品添加物共有十八大類,分類和功能如下表所示:

食品添加物

點擊看大圖。

常見的食品添加物小介紹

防腐劑

防腐劑的功能在於防止食品腐爛變質,可間接預防食品中毒的發生。適當劑量的防腐劑可以抑制微生物、細菌的生長,延長保存期限,讓食物更容易儲存久放,但罐頭類食品依法規定不可添加防腐劑。常見的防腐劑類型有:用於魚肉煉製品、醬菜、果醬的「己二烯酸(山梨酸)」、「苯甲酸(安息香酸)」;用於乾酪、乳酪、奶 油及人造奶油等產品的「去水醋酸類」;香腸、臘肉中用來預防肉毒桿菌滋生的「硝酸鹽、亞硝酸鹽」。不過,「長期過量」攝取防腐劑可能會對身體造成傷害,如:腸胃道疾病。

抗氧化劑

食品在存放或加工過程中,容易被氧化而造成變質,例如油脂,一旦氧化就會變質出現臭油味,因此抗氧化劑是用於阻止氧化,與防腐劑目的不同。抗氧化劑可分為天然或化學合成,「維生素E(生育醇)」及「維生素 C(L–抗壞血酸)」就是常見的天然抗氧化劑,多存在於蔬果中。化學抗氧化劑包含「二丁基羥基甲苯(BHT)」、「丁基羥基甲氧苯(BHA)」,主要用來避免食物中的油脂氧化酸敗,常見於洋芋片、植物油、香腸、穀片或餅乾、泡麵等。有些研究顯示抗氧化劑可能具有致癌性,對人體健康有疑慮,但目前仍是眾說紛紜。

著色劑

色素

色彩繽紛的玉米圈。/來源:✿ indecisive @Flickr

著色劑就是一般俗稱的「色素」,可以讓食物變得鮮豔,改善加工過程中食物褪色的狀況,讓食品更鮮豔可口,但著色劑不可添加於生鮮蔬果或魚蝦貝類、肉類、豆類、海 苔、醬油等食品中。著色劑的來源可分為天然或化學,天然的例如:「類胡蘿蔔素、葉綠素、薑黃、胭脂紅」等。化學合成人工合成色素多以煤焦油或石油為主要原料,包含:「紅色 6、7、40 號」及「黃色 4、5 號」及「綠色 3 號」及「藍色 1、2 號」。常添加著色劑的食品像是人造奶油、果凍、甜點和飲料等,但有研究指出,食用黃色 4 號可能與氣喘、過敏及幼童過動有關,但相關性仍有待更多研究證實。

調味劑

調味劑是日常生活中常見且必備的添加物,像是味精等,用來增加或調整食物的味道。其中又可分為鮮味劑、酸味劑等不同種類。鮮味劑例如俗稱的「味精(麩胺酸鈉)」,可以增強食品的鮮味,讓口味更好吃。酸味劑則可增添食物中的酸味,產生清爽的口感,並具有抑制微生物生長的作用,像是「檸檬酸」、「醋酸」等,常被使用於飲料、果汁、御飯糰等食物。不過,如果是高血壓、心臟病、腎臟等疾病的限鈉患者,應遵從醫師指示減少食鹽與味精的攝取,避免食用過量的鈉。

甜味劑

甜味劑可以讓食物產生甜味,可分為天然甜味劑和人工甜味劑。天然甜味劑來源取自動、植物,例如甘草素、甜菊、山梨糖醇…等。其中,「山梨醇(D-Sorbitol)」是從藍莓提煉而得,甜度為蔗糖的一半,常被在口香糖、果醬中。而人工甜味劑,常見的像是糖精、阿斯巴甜。其中「阿斯巴甜(Aspartame)」是被廣泛使用的人工甜味劑,甜度是蔗糖的200倍,只要使用少量即可產生需要的甜度,許多低熱量的無糖的飲料都是使用阿斯巴甜,例如可口可樂Zero。

膨脹劑

膨脹劑可以增加食物的空隙,讓食物蓬鬆柔軟、酥脆。常用在包子、麵包、蛋糕等食物上。常見的膨脹劑主要可分為兩大類,生物膨脹劑和化學膨脹劑。生物膨脹劑依靠能產生二氧化碳的微生物發酵而是麵團膨脹,主成分是酵母。而化學膨脹劑則屬食品添加物,可分為兩類,鹼性膨脹劑和複合膨脹劑。鹼性膨脹劑如「碳酸氫鈉」、「碳酸氫銨」、「碳酸鈉」等。複合膨脹劑主要由碳酸鹽、酸性鹽、澱粉和脂肪酸等組成。膨脹劑中多含有硫酸鋁鉀、硫酸鋁鈉成分,若長期過量使用可能會導致鋁含量超標。

學會看食品標示,幫助判斷吃下了哪些添加物!

食品添加劑

身為消費者該如何簡易判別食品的組成?學會看食品標示是一個最簡單的方法。食品標示是食品生產者與消費者溝通的一種管道,生產者將食品品質及內容物經由正確的標示方式顯示在包裝外觀上,不僅代表對其產品的負責態度,也是食品本質的呈現方式。但過去,食品標示經常出現一些難以理解的化學名詞,像「L–麩酸鈉」其實是俗稱的味精,「碳酸氫鈉(NaHCO3)」則是餅乾經常使用的小蘇打粉,但若非相關領域,一般民眾很難瞭解。為了改善這種狀況,衛福部食藥署在 105 年度制定了二十六種常見的食品添加物學名俗名對照表,以後這些讓人看了霧煞煞的添加物名稱,將合法使用於食品標示中,讓消費者更容易瞭解食品的成份。此新制可見公告於 105 年 3 月 4 月發佈之「食品添加物之通用名稱」公告。在購買食品時,也要注意避免購買標示不清,或資訊過少的食品。

 

<本文與泛科學合作>

用LINE傳送